重庆大足:小蚕桑“联”出大产业 赋能特色产业发展

2022-1-5 09:5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92| 评论: 0|来自: 中国网

摘要: 小而散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农民从土地中获得的收益较低;农业农村领域的数字化建设基础比较薄弱……如何打破这一僵局? 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重庆市大足区的做法是——以桑蔬产业为依托,将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深 ...

   小而散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农民从土地中获得的收益较低;农业农村领域的数字化建设基础比较薄弱……如何打破这一僵局?

   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重庆市大足区的做法是——以桑蔬产业为依托,将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入融合成立“产业联合体”,不仅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盘活了农村闲置资产、资源以及劳动力,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稳定可观的收入。

埂生基蚕茧厂房

   共生共赢有分工抱成大团闯市场

   临近春节,大足区中敖镇埂生基(重庆)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埂生基)负责人李烨比往日更加地忙碌。好几个新型农业企业的代表排着队,等着与他见面洽谈。

   2019年,埂生基进驻中敖镇观寺村时,村民们都想着“又是来走过场”“过几天就跑了”,对此并不看好。

   没曾想三年后,以桑蔬菜种养为一体的埂生基牵头,主要从事榨菜和精品蔬菜种植、配送,服务桑园间作的多利农业公司,以数字乡村为主的三果云科技有限公司,以农旅发展为主业的有窝有田农业旅游公司等十多家企业相继落户并投资。

   一家独大不是真的做大,李烨大胆决定:利用这些资源,成立产业联合体。即“1+n”模式,聚焦于细分行业的平台型企业,利用这些企业的渠道、品牌、数据、技术、系统集成等优势,通过“共享采购、共享配送、共享制造、共享研发、共享库存、共享标准”等方式“重构、重组、重聚”行业上下游企业,从而实现“业务共生,生态共建,利益共享”的创新发展模式。

   “看似单一的个体,但是却在做各自擅长的事,并且在联合体的作用下,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李烨介绍说,由抱小团儿改为抱大团儿,大家共同闯市场,一方面龙头企业有可靠的原材料供应,敢于加大投入,敢于承担市场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二三产业发力,为企业和社会创作更多价值。另一方面,成员企业有稳定市场、技术来源,愿意长期发展,在联农助农、乡村振兴上发挥更大作用。

   据介绍,采取产业联合体模式,当地蚕桑已建成标准化、集约化桑蔬间作基地6000亩,已建成投产养殖车间4个,在建桑蔬间作基地5000亩、养殖车间20个。明年养殖车间将达到20个。

   随着基地和车间的建设,村民们这才发现,曾经产业单一、交通闭塞、收入单薄的现状,因为这些企业的投资和进驻,小山村正发生着大变化。

   闲置资源“再逢春”乡村焕发“新活力”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校舍、宅基地、鱼塘等出现闲置或废弃。但是在产业联合体中的企业看来,这些闲置资源都是“宝贝”。

   李烨算了一笔账,联合体中大多为农业企业,要生产就要建厂房,甚至需要征地拆迁,成本自然而然就会上涨。如果利用闲置的校舍、宅基地进行改造,建房成本就能省下一大截。

   于是,在中敖镇金盆村、国梁镇双山村的两所闲置校舍和闲置宅基地被改造成了蘑菇种植厂房和蚕房;在中敖镇观寺村闲置的500亩李子园,被京东农场接手,正在向高端化改造。此外,还有闲置农房、鱼塘等,被改造成了高档民宿和景观。

   闲置资源被盘活,效益也十分可观。村集体可以以闲置资源入股,每年有5%—10%的保底分红。每所闲置学校的收入在10万元左右。

   如此一来,沉睡在农村的资源便“活”了起来。

   “活”起来的不仅仅是闲置资源,还有村干部的干事热情和村集体经济。

   “政府鼓励村干部先行先试,但是村干部却有顾虑,很多村集体经济并没有真正实现壮大,引进落户村里的企业并没有成为村企。”李烨说,通过前期摸底调查,部分村集体在利用集体资金或资产入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顾虑,还有“门槛”。

   “我们采取了‘三三制’,把村干部从条条框框里解放了出来。”李烨说。“三三制”为按照新型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6: 3:1进行控股与投资,既独立经营,也联合发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渝公网安备 50010902000400号

备案号:渝ICP备13003780号-2

Archiver  |  手机版  |  小黑屋  |  两江锦源众创空间 ( cqzckj123456

点击立刻咨询
返回顶部